烙铁落笔成画,还冒着烟,味道非常好闻,就像是烧焦的奶香味。裴正明“沦陷”了。
今天的非遗传承故事,讲到了西安非遗协会的裴正明。
做这件事,身上不能没几个纹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裴正明清楚得记得,故事是从西安的书院门开始的。2012年秋天,裴正明刚从家乡江苏盐城来到西安,成为一名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一到课余时间,他就钻进西安的大街小巷,了解这座城市的故事。
“书院门里有个大爷在做葫芦烙画,烙铁落笔成画,还冒着烟,味道非常好闻,就像是烧焦的奶香味。以前只见过在木头上烙画的,能在葫芦上作画太神奇了,于是我就开始和他唠嗑,最后唠得开心,就顺手买了一个回学校。”裴正明说。
自此,裴正明“沦陷”了,他的课余生活被葫芦烙画占领。买葫芦、画葫芦、向远房亲戚求学技艺、自己琢磨能在葫芦上呈现的故事,日复一日都是如此,晃眼一过就画了整整10年。
他的手上、胳膊上满是“勋章”。烙画时,一不注意就会被烙铁烫伤,留下钢笔头形状的伤口。“做这件事,身上不能没几个纹身。”裴正明笑着展示他身上的伤疤。
2016年,裴正明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他开始全心全意烙画,每天早上9点开始,晚上12点结束,他的烙画技术飞速提升。
一条神龙腾云驾雾,在云中穿梭。“你看这些云朵,这就是手工烙画和机器画的区别,机器烙画的深浅是一致的,但手工作画,就可以画出深浅不一的层次感,让云绵延不绝。”裴正明解释到。
坚持在葫芦上手工烙画10年,裴正明还珍藏着当年的第一件成品,巴掌大的葫芦上烙着一位达摩,祥云飘在空中,他说,这是他的初心。
巧思让“没人要”的葫芦变成珍宝
在裴正明眼里,到村子里收葫芦的过程很治愈。他不仅可以收葫芦,还能和村民唠家常、听故事。
一句“你是艺术家,你手上没有废葫芦”让裴正明彻底败下阵来。各种奇形怪状,没人认领的葫芦,全被裴正明收进仓库。
在裴正明的工作室里,一共存放着上万个葫芦。展示在博古架和玻璃窗里的,都是完成精巧烙制的成品,更多的,是攒在仓库里的异形葫芦。短时间内,他不知道该给这些异形葫芦赋予什么故事,于是,这些葫芦一放就是三五年。
清洗、抛光、铅笔起稿、作画、保养上蜡......在看似枯燥、流程化的烙画过程中,有些许时刻,令裴正明振奋。“最愉悦的时候,是突然来了灵感。”
架子上放着一个表面开裂的葫芦,在长长的裂缝两侧,分别是齐天大圣和如来佛祖的半张脸,葫芦最上方的大字,亦是一半“善”一半“恶”。“这个葫芦叫做一念之间。我借着这个开而不裂的葫芦,展现两个有强烈反差的意象。想通过这种对比,表达善与恶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会一念成佛,也会一念成魔。”裴正明说。
裴正明坚定地认为,他手中的烙铁不止是画笔,而是“我代山川而言之”。裴正明要做的,是借着葫芦最原始、最自然的生长状态,展现大江大河,展现动人故事,展现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传统文化精髓。
在安静的世界里创造“福禄”王国
早上9点半,两位烙画师傅正在桌前认真作画,裴正明介绍,这两位都是他的徒弟,两人都是聋哑人。
“到目前为止教过200多个徒弟,全部是残疾人。”裴正明说。
回忆起和残疾人的缘分,裴正明翻出了一张照片。照片是翻拍的,小板机的屏幕上,显示着朋友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我像一只小小鸟,要飞飞不高了。”
发件人是裴正明的发小,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这个发小的智力受损,没法和别的孩子一样继续上学、工作,每天只能闲在家里。
“有一次他告诉我他不想活下去了,我劝了他好久,最后和他父母一起努力,给他在助残企业找了份养鸽子的工作。”
过了几年,机缘巧合之下,西安市残联联系到了裴正明,想请裴正明为残疾人们提供一些工作机会,因为发小的经历,裴正明欣然应允。
不只是教出一批又一批的徒弟,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裴正明还让其中的几位学生加入他的工作室。每天7个半小时的工作时长,他们和普通上班族无异。
“有一次我父亲和爷爷来工作室,看到几个徒弟,很心疼他们,他俩觉着我做饭好吃,就想让我帮他们把午饭也解决了。我说,这件事一旦开始了,就得一直坚持下去。现在,我每天除了要烙画、经营工作室,还要想着给他们做什么饭。”裴正明说。
1991年出生的裴正明,和工作室的几位徒弟年纪相仿,在他眼里,这些徒弟大都生得漂亮,正因为他们不能听、不能说,才比其他人更能专注在葫芦烙画的世界里,他乐意承担这份责任。
相处下来,他和几位徒弟亦师亦友,也慢慢学了些手语,几个人在安静的世界里,创造属于他们的“福禄”王国。
让非遗文化在全世界肆意生长
回归葫芦烙画本身,裴正明介绍,葫芦烙画起源于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关于葫芦的历史,更是远超8000年。
“即使在全国范围内,认真做葫芦烙画的人都屈指可数,我认为非遗传承其实重在发扬。”裴正明说。
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潜意识里,非遗二字大多被冠以“朴实”、“无趣”的代号,没能激起太强的好奇心,也极少有人产生收藏的意识。因此,裴正明想要把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年轻的符号结合。
有些葫芦上满是趣味。李白酒酣正浓,正趴在酒坛上;老寿星咧着大嘴,却只有两颗牙;关公挥舞着大刀,长着一对豆豆眼。大大小小的葫芦上,不止是代代相传的文化,更是他轻松的烙画风格,和想让更多人接纳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裴正明说:“做文化传承不能固步自封,要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让宝贵的非遗文化走出世界,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我觉得这是90后传承人特有的时代底色。”
文化没有天花板,因此,有想法的人能让非遗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肆意生长。距今为止,裴正明在西安开了3家线下店铺,不止售卖精美的葫芦,还有灯、酒壶、车挂、鼻烟壶、香筒、茶器等,原材料都是葫芦。“要让艺术为人民服务,要让非遗文化流通起来。”裴正明说。
华商报记者 李新怡/文 陈团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