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脊。陕西日报提供
陕西日报记者 申东昕
远处的青山,近处的茶园,头顶的蓝天,平利县在阳光下辉映出一片灿烂。
(资料图片)
这几年,随着不断地环境整治,“美丽”成为平利县的新标签。10年前,外出务工的城关镇龙头村村民刘忠清回到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采访时,他告诉笔者,随着平利变得越来越美,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真正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好处。
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优良生态的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
说起漆水河的变化,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建平打开了话匣子。
王建平从小在铜川市王益区长大。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铜川市区工业化的加剧和人口的剧增,导致了漆水河变成了“污水河”。“那会,水的流量小了,河水隐隐发臭,鱼虾也都不见了。”他说。
近10年来,铜川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了漆水河流域治理,下大力气加强河道管理,建成了一大批沿河公园、梯级小水坝、湿地等,使漆水河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失的鱼儿、青蛙、泥鳅因生态的变好也都现身了。
“河里的‘美食’吸引来了白鹭、翠鸟、骨顶鸡等水禽,这些鸟每年都会来,已经持续9年时间。吃完饭,在河边散散步,空气都是甘甜的,既愉悦了身心,也锻炼了身体,美得很。”王建平说。
王益区红旗社区段的漆水河内,两只白鹭一动不动地站在河水里,伺机捕捉着“食物”。岸边上,追随这两只白鹭的摄影爱好者和市民纷纷取出拍照设备,抢抓白鹭捕食过程的一瞬间。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已成为陕西省孜孜以求的目标。陕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始终保持II类以上,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空气质量达到实施国家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陕西的幸福底色不断刷新,“颜值”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水青山愈加灵动,映照出一张张幸福笑脸。
靠山学会“吃山”,护绿更要“添金”。对此,陕西人找到了好办法。
9月23日,走进位于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茶园,满目葱郁令人心醉,扑鼻茶香沁人心脾,游客漫步其间,其乐融融。
老县镇蒋家坪村历来有种茶的传统,改革开放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1000多亩茶园被撂荒了几十年。2016年以来,“茶旅融合”成为该村的突破点。2019年,该村被打造为旅游观光示范村;2020年,该村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网红打卡地”;2021年,茶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茶旅融合”让蒋家坪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一片叶子“点绿成金”的背后,是平利县“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缩影。该县20年持续打造富民茶饮产业,让茶产业真正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的绿色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生态产业链串起百姓致富链,人们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绿色食品的推销员。陕西人越来越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保住了绿水青山就是保住了财富之源。
山水“变现”的路不止一条。
平利县通过发展电商,让“小产业”对接“大市场”,让千家万户受惠大市场。一批极具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纷纷冠以“腊肉王子”“香香公主”“绞股蓝妹妹”等称号,成为该县电商的代言和“网红”,为绞股蓝、女娲茶等特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平利县利用绿色产业发展的契机,建起新社区工厂,从单纯农民就业到成为“就业扶贫大产业”,为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蹚出一条新路。新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随着新时代而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而壮大,不仅在平利兴旺,还在全省各地蓬勃发展。
陕西省聚焦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在青山绿水间逐梦“绿富美”,奋力在新时代书写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亮丽答卷。
《青海日报》(2022年10月19日 第10版:特刊)
关键词: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