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陕西泾阳县贞陵,路过的老者观看石像(吴为/图)
(相关资料图)
石像在田野中静默,荒草覆盖了底座,老人从村庄那头走来,目光对着石像。
在陕西泾阳县的唐宣宗贞陵,摄影师吴为捕捉到石像与老人之间无言的交流,一边是帝王陵墓的权力象征,一边是世代农耕的普通百姓。
陕西关中平原分布着唐代帝王的18座陵墓,除了少数几座被开发为景区外,大部分都隐没在周边的农田和荒山之间,有时找到它们要花上好一阵功夫。吴为曾用两年时间走遍18座唐陵,又在此后数年间多次再访泾阳的贞陵、礼泉的唐肃宗建陵,还有乾县的唐僖宗靖陵。
2017年7月,泾阳县贞陵,爷孙俩(吴为/图)
2016年5月,礼泉县建陵,走在回家路上的老人(吴为/图)
这三座中晚唐时期的陵墓,褪去了盛唐的恢弘气象,石像渐小,工艺渐差,在千百年的风霜侵蚀后,变得斑驳衰颓。吴为去看时,只见遍地散乱的石狮、石马、石人,或倒或埋。麦田自神道旁蔓延,羊群在石像前漫步,王权和社稷跨越千年,在这片大地上实现了真正的交融。
吴为生活在西安,而唐陵大多分布在渭南和咸阳的偏僻农村,每次去拍摄,他总是借宿在当地村民家中。很多村庄的位置,在唐朝时属于皇家禁地,又在漫长历史中解禁,战乱、饥荒等一切动荡驱使人们逐渐在这里安家,聚集为村落。有些人家甚至在这里代代繁衍了千百年,他们带着些许神秘而自豪的口吻告诉吴为,“我的老祖宗就是守陵人”,或者“祖宗们千百年来都埋在皇帝跟前”。
2017年5月,礼泉县建陵,逗狗的农民(吴为/图)
2017年6月,礼泉县建陵,耕地的老农(吴为/图)
如今在这里,年轻人纷纷走向城镇,老人在这片土地上遵循着农耕的时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季,牵着牛的农民犁过石人旁边的土地;夏季,金黄的小麦没过石人的双腿;秋季,年老的庄稼人拿出钐子,用在关中流传了千年的农具收割新一茬的粮食;冬季,大雪盖住了田野,孩子们赶着灰白的羊群,让它们在雪地里吃草。
2020年5月,礼泉县建陵,石马岭村的丰收(吴为/图)
2018年5月,泾阳县贞陵,拾柴人(吴为/图)
2020年5月,泾阳县贞陵,用钐子割麦的老者(吴为/图)
2022年2月,泾阳县贞陵,初春施肥的夫妇(吴为/图)
2016年5月,礼泉县建陵,站在石马上的孩子(吴为/图)
2018年1月,泾阳县贞陵,抱着小羊羔的女孩(吴为/图)
2009年5月,蒲城县桥陵,翻进防护栏杆的小孩(吴为/图)
2016年5月,礼泉县建陵,在石马旁放羊(吴为/图)
2017年7月,泾阳县贞陵,村民自发组织的舞蹈与拔河(吴为/图)
2022年1月,泾阳县贞陵,神道(吴为/图)
2017年8月,泾阳县贞陵旅游项目启动仪式上,打鼓的老人(吴为/图)
2018年5月,乾县靖陵(吴为/图)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