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一直以火红的石榴和霸气的秦始皇而闻名,巧的是,秦始皇陵上封土也长着许多石榴树,传闻地宫内有巨量水银,那么地面上的石榴是否会受到污染,秦始皇的石榴,等到成熟时节,还能放心大胆地吃吗?
01水银为江河大海
(资料图片)
最早对于秦始皇陵豪华的地下宫殿,极尽描述之能的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写道: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试想,在秦始皇营建的地下王国之中,以水银模拟的百川江河大海徐徐流动、闪闪发光,象征着帝国疆域中的所有水系,且与顶部的天文奇观所遥相呼应,这该是多么壮丽的一幅景致啊!
但是,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是否真如司马迁所描述的那样?这个问题,其实未必得等到秦陵地宫打开之际才能真相大白。为了验证秦陵地宫水银的问题,考古学家们在不发掘的情况下,采用了一种地球化学探矿的方法,做了地宫附近的汞量测量工作。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在125900平方米的秦始皇陵封土中,的确存在着一个范围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在排除了汞于此地自然界富集的情况外,初步验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地宫之内,水银真多!
但是,有没有可能多到能够汇集成江河大海的程度呢?这又需要多少水银才能完成如此壮举。根据秦陵考古物探利用重力定量反演结果看,秦陵地宫的开挖范围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深约30米,经过推算得出地宫水银储量多达百吨之巨!
02汞挥发与石榴树
众所周知,水银有着极强的挥发性,且有剧毒,比如在唐·段成式的《酉阳杂组》中就提到:“青气上腾,望之入陶烟,飞鸟过之辄坠死。”如果地宫内有百吨水银的话,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整个秦陵封土堆就是一个不断扩散的毒气弹?
没错,经过勘测发现,整个封土堆的东南部汞异常最强,而西北侧最弱,此外对土壤和大气中的汞测量也显示,封土中的汞,主要是吸附态低温汞——即的的确确是来自地宫深处的外来汞,有可能地宫中以水银造就的百川江河大海,至今还尚未干涸!
毫无疑问,墓中的汞含量绝对是超标的,那么它是否会对地表的人类或者植物有影响呢?尤其是临潼当地最负盛名的土特产——石榴,它究竟还能不能吃了?
关于这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有学者还真的特意做过实验。
实验证明,秦始皇陵封土堆上所有采集土样中的汞含量在40.6-2240ng/g(千重)范围之内,平均值为287.4ng/g(千重),其中最大值2204ng/g(千重)远远超过中国土样环境质量标准值(1500ng/g),高出陵园周围土壤汞含量40倍左右。
那么,在这种汞含量如此之高的陵园封土长出的石榴树、结出的果子又是什么情况呢?通过对于石榴样品的果肉和果皮进行汞测量,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
①石榴果肉中的汞含量总是低于果皮;
②尽管陵园中心区域石榴样本中汞含量是其他地方石榴样本总汞含量的2倍,但果肉内汞含量仍在0.1—0.5ng/g范围之内;
简而言之,如果你去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参观,发现了成熟的大石榴,想吃的时候不用犹豫,毕竟中国国家食品标准机构所允许的最大汞含量是20ng/g。
或许,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秦始皇会不会对你有意见,毕竟他的口头禅可是非常霸气:“额滴、额滴、都是额滴!”
关键词: 秦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