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闹花灯,阖家团圆贺元宵。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牧星人”仍坚守在岗位上,为不久前发射的亚太6E卫星保驾护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月13日凌晨,亚太6E卫星成功发射。“亚太6E将面向国际市场提供高通量宽带通信服务,具有入轨轨道低、测控手段新、变轨方式异、控制次数多等特点,是中心成立以来执行的最复杂的测控任务之一。”任务负责人杨永安正高级工程师介绍道。
为确保任务圆满顺利,西安中心的科技人员自卫星发射起,即有序开展早期测控工作,始终坚守任务一线,春节假期也不曾停歇,全力守护“中国星”。
“这次任务状态很复杂,需要地面做的工作很多,我们总体人肩上的责任很重,需要每个人都能顶住压力。”任务总体负责人陈俊收说道。他们牢记总体职责,充分发挥飞控引领作用,积极协调技术状态、梳理任务方案、监视卫星状态,成功完成了80余次控制,圆满完成第一阶段测控工作,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飞控总体岗位千头万绪、林林总总。对于负责人任登高来说,比对各类卫星参数、制定各类实施方案、不间断的电话铃声是他的工作日常;折叠床、方便面是他的办公室标配。“我们守护卫星,卫星守护祖国。守护在这里成为一个闭环,成为一种常态。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一家不圆万家圆,万家圆时亦心安。”任登高如是说。
像这样奉献的故事在这里比比皆是,他们在阖家欢乐的日子里,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克服了身体的不适、取消了出游的计划……把团圆期盼藏在心间,将使命责任扛在肩头,用行动践行着对航天事业的承诺,用时光诉说着守护星空的心血。
此次任务中,在这群幕后工作者的幕后,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人员为任务开展提供着“最强后援”。作为我国基于全电推平台——东方红三号E平台的首发星,亚太6E卫星承担着推动全电推平台先进技术开发和在轨应用验证的重要使命,任务涵盖化学推进、霍尔电推、离子电推等不同的轨道推进过程。
“电推进其实在我国已有相关应用,但是以往应用在卫星工作轨道的长期保持,这次在入轨转移阶段全面实施可以说是第一次。”团队负责人沈红新介绍道,“亚太6E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个是最遥远的升轨路径,从星箭分离轨道200/500公里的低轨,通过多种升轨模式切换达到GEO预定轨位。另一个是最长的测控周期安排,电推轨道转移时间长达10个月,虽然卫星具有自主变轨能力,但仍然需要地面支持保障轨道持续准确预测,来保障卫星的能源安全和规避碰撞风险,电推推力标定、电推自动化定轨、电推定点捕获等问题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之一,该中心的“最强智囊团”,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以试验任务需求为导向,瞄准前沿不断攻关。
早在2015年,沈红新团队就已对电推进领域的相关技术开展预先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10余篇。在以电推小推力编队控制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中,沈红新团队斩获第一名,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实践十三号、实践二十号等GEO卫星长期位置保持过程的小推力连续控制,实现了电推进航天器星群共轨控制方法,应用在亚太6D与亚太6C共位策略设计和电推共位控制中。
“前期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是团队成员期盼已久的。”沈红新说道。为此,他们结合任务特点,将模型、算法转化为成熟可靠的测控软件,目前已经顺利应用于霍尔电推进阶段,为任务的圆满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卫星距离定点还需要10个月左右时间,在这场“马拉松式”的征途上,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不仅将持续为亚太6E进行测控技术支持,后续还将验证离子电推转移和定点捕获研究成果。
“我们将与伟大时代同频同心,与伟大征程同向同行,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为航天强国建设尽责担当,为再创航天测控事业新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共同的心声。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田枝、马延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