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文旅融合如何能做得更好?参加西安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的许多委员都对这个话题比较关注。西安市政协委员刘斌提交提案建议,将丝绸之路西安各遗产点的文化内容整合串联,打造丝路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空间。
丝路33个遗产点,在陕西有7处,其中5处在西安
(相关资料图)
刘斌委员介绍,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世界上第一段列入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遗产;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共有33个遗产点,其中哈萨克斯坦境内8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3处,中国境内22处。在陕西省有7处,分别是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其中5处位于西安。西安兼具古丝绸之路起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双重身份,依托本地丰富的遗产资源,运用新概念、新模式、新技术,打造丝路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空间,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操作的可行性。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西安各遗产点的文旅融合水平参差不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定位为生态型、全景式汉文化体验基地;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是数字技术应用与“遗址复原”的典型示例;大雁塔与周边景区相映成趣,形成了红遍中外的“唐风”打卡地;小雁塔被消费者称为值得一去的“小众景点”;兴教寺塔是关注度最低的,在文旅市场上几乎无名。无论是文化遗产点建设,还是文化推广、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处于粗放、零散的状态,事实上形成了松散的、各自为战的局面;存在发展不均衡、丝路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传播形象不够清晰一致等突出问题。
“省内7处丝路遗产点,都可以连在一起”
刘斌委员分析认为,丝路文化遗产是按照文明传播、交流的时空逻辑来展开的,遗产点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有其内在的系统性。相关保护利用工作应充分考虑其内在关联性,形成系统的联系和组织。“我觉得省内的7处丝路遗产点,都可以连在一起。”
因此她建议,打造全民性、内容性丝路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空间。将各遗产点的文化内容整合串联,通过统一主题的实景呈现和内容输出,打造丝路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空间,深挖西安本土文化价值,促进西安文旅发展。具体作法比如:以强识别度的主题和场景,向市场推出专属定制的文旅产品;以社群空间和文化体验等,为市民提供优质多元的文化服务;联合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持续原动力。
她还建议,选定文化遗产点作为先行示范基地,整合其中低利用率的场地,引入心灵休憩、认知拓展、社群搭接等新型功能,以实景空间与原创内容,打造一系列“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业态。
“用沉浸式体验空间来实现本地消费群的融合重组”
而这个丝路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空间的主要功能包括:
实现本地消费群的融合重组。通过提供聚会场地、策划主题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融合西安本地的国风爱好群组;通过社群营销、定向群体推广,聚拢本地丝路文化爱好者。
实现内容生产、文旅开发的一体化。融入本地的内容创作团队、国风演艺团队、传统手工业者、非遗工艺传承人等,形成“丝路文化遗产”原创内容生产基地;与国风剧本秀、国风漫展、传统游园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定制“丝路文化遗产”主题文化体验项目;围绕“丝路文化遗产”,拍摄制作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并同步展开新媒体宣传及综合媒体推广。
实现原创文化项目的品牌化运营。落地“丝路文化遗产”主题文化节、互动科技体验馆;
基于“丝路文化遗产”主题元素,开发系列IP及衍生产品,联动本土品牌推出定制商品;吸纳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个体业者、创业公司入驻,形成丝路文化相关产业孵化基地。
“可以尝试在小雁塔落地,然后再推广向其他景点”
刘斌委员认为,打造丝路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空间,有效加强丝路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西安“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也是“努力在传承中华文明根脉、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展示西安担当,发挥西安作用,贡献西安力量”的具体举措。
那么结合目前西安市实际情况,具体应该先落在什么地方形成示范效应呢?她建议可以尝试在小雁塔片区来落地。在小雁塔片区落地成功后,可以在复制其经验的同时根据其他景点的文化和景点特色,打造更多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文/图
关键词: 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