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得益于能源行业高景气度周期,煤城榆林再度“逆袭”。
数据显示,2022年榆林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5.6%。从GDP总量来看,榆林反超洛阳,登顶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市。
(相关资料图)
具体来看,去年榆林第一产业增加值312.2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673.49亿元,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1557.91亿元,增长5.8%。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能源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对于能源型城市产生极大利好。
本地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榆林经济和能源周期深度绑定,虽然去年能源价格上涨促使经济总量高涨,但实际上仍存在许多隐忧,比如能源行业占比过大、市内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人均GDP高涨而人均收入却萎靡不振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过去十年,“煤都”榆林因煤炭行业波动,数年间经济增长曲线呈现“V”字型。虽然当下榆林经济急转直升,但如何抵抗能源行业周期波动仍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能源工业背后的“隐忧”
2022年,榆林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登顶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经济总量第一名。
从全省位次看,榆林的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一产增加值增速、粮食产量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三产增加值增速、两个收入增速等指标均名列前茅。
经济狂飙突进的背后,离不开能源产业的支撑。
具体来看2022年,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8.2%,增加值增长7%。
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7%,制造业增长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8%。
从能源和非能源行业看,全市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6.5%,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2.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全市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7种产品保持正增长。
能源价格景气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许多城市发展的陈年“隐忧”却逐渐凸显。
比如,相比于耀眼的人均GDP,当地的人均收入则显得萎靡不振。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榆林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073元,不仅低于陕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8元,更低于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
与此相对的是,榆林当地房价则跟随能源价格急转直升。“榆林本地投资渠道缺乏。楼市成为当地人投资主流方式,因此房价极易跟随能源价格波动。”有本地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据安居客数据,截至2023年2月16日,榆林的二手房均价已经达到11686元/平方米,均价直逼西安。
此外,榆林市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愈加明显。榆林北六县聚集大量的矿产资源,而南六县以农业发展为主。
长期的区域发展失衡进一步促使南六县出现人口流失、年轻人比例下降、劳动力缺失、产业体量小且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的局面。
北六县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仍以传统型能源产业为主,无法抵抗行业周期波动影响。
而整体来看,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榆林需要面对急速转型期。
如何“熨平”下一行业周期?
“煤超疯”不会永远持续。无论煤炭储量多少,榆林需要面对的依然是转型难题。
牛凤瑞认为,能源经济转型是长久大计,站在传统能源产业基础上顺应转型趋势。比如一些城市做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新能源产业或节能产业,整体来看都是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发展。
牛凤瑞进一步指出,目前从现实情况来看,创新性问题与攻克核心技术恰恰是能源型城市的短板。因此才会出现能源周期一波动,城市经济便开始“画V曲线”的情况。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煤炭,要实现高端化多元化现代化煤化工,不仅需要探索煤炭的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问题,同时还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陈耀表示,“如果能源型城市可利用挖掘的能源逐渐枯竭,那么转型方向或需调整至其他产业方面,具体要根据当地资源和发展情况而定。比如东北农业资源深厚、发展条件优越,当地农业产业具备可发展空间。但西北地区受限于水资源短缺,即便有大量土地但农业发展空间依然有限。”
榆林本地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能源型城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具备先天禀赋,短期来看可以逐步提高新能源产业占比,还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波动周期等多种因素。”
陈耀认为作为典型的能源型城市,受益于能源行业高景气度周期,榆林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城市经济红利期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或培育接续产业的最佳时期。在传统能源工业尚有余力时可以提前培育一些其他产业比如装备制造等,这样一方面可帮助抵抗能源周期波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其他产业比重、培育城市经济新增长点,进一步助力传统能源型城市转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