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贞流芳贯古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集贤忠贞祠
文/王军强
《盩厔县志》载:“忠贞祠在南集贤城北,内祀白莲教匪之乱殉难者4799人。道光年间经总督鄂公巡抚卢公奏闻于朝,宣付史馆立传,奉旨建修祠坊,春秋致祭。”
南集贤即今天的集贤村,位于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下。分为东村、西村、北街、新城四村,总人口近九千人,被誉为周至第二大村。南集贤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周秦时期,即有先民们安家于此,逐步形成部族居住点,汉时成为 “上林苑”的一部分,唐、宋、金、元数百年,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村庄古堡,明清时已成为重要集镇。《周至县地名志》载:“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04)集贤镇南有集贤馆,曾推举集贤十学士,名声大振,改镇名“南集贤”。南集贤亦称十贤故里。民国初,南集贤存留的城墙高三丈,底宽三丈五,顶宽一丈二,北门为正门,门楣匾书:十贤故里。民谣曰:“绕城转九里三,九个城门四面开。三十二庙二十一井,千户人家住里边。三十四巷八条街,药王十字货色全。香会水会四乐社,悠悠古乐名声远。”如今,被誉为“中国古音乐的活化石、中国古代的交响乐”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集贤鼓乐”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史载,清朝嘉庆年间,川、楚、陕发生了白莲教大起义。嘉庆三年戊午(1798),齐王氏(王聪儿)、李全等率教军从陕南城固、洋县、宁陕分道由斜峪、骆峪等峪口出山,欲攻占西安。其间,岐、郿等地的义军及部分乡间贼匪入伙教军,沿途焚杀抢掠无所不至。二月二十四日,教军贼匪巡山窜入盩厔县南集贤堡,因此地自然条件优越,民风古朴,百姓勤劳,日子过得殷实富足,他们就来烧杀淫掠,蹂躏生灵。南集贤堡团练乡勇,精于拳技,见敌匪来犯,组织村民奋起自卫,乡勇冲锋在前。此时,陕西提督王文雄统领三千兵勇及时赶到,在南集贤团练乡勇的配合下,东西夹击,乘势追击,俘获并斩杀教军及贼匪两千余人,阻其东进,挫其锐气,贼匪依南山遁窜。道光年间盩厔名士王禹堂(县北北潭堡人)诗集《盩厔土风草》有诗曰:“十万妖氛啸,三千铁骑卫。乡兵酣助战,予祖在前锋。”
然而,令南集贤团练乡勇和村民们始料未及的是,教军不甘失败,兵分两路卷土重来,疯狂报复:一路突袭王文雄提督大营,一路突袭南集贤村堡。二月二十七日,王聪儿部集结万余教军贼匪蜂拥而至,围攻南集贤村堡,为复官军之仇,血洗南集贤。村民惨遭报复,祸起杀掳,血流成河,在官军无助,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男女老幼殉难者4799人。与此同时,教军姚之富等率数万贼匪突袭王文雄提督大营,王提督率军血战,弹尽粮绝时,教军用马队直冲,王提督所部危在旦夕之际,幸亏山西千总崔文率骁勇善战的两千虎头藤牌军跳跃截击,贼马惊窜,自相践踏,贼始退。次日,清军额勒登保率旗军精锐索伦马队增援出击,教军死伤过半,遁入终南山。此战史称“盩厔之役”。
此先,南集贤村有位名叫李培本(字道生)的书生,性纯孝,喜读理学诸书,视听言动皆以朱程礼法,考入京师国子监,原本是在京读书的贡生,时因父丧三年居家守孝,步不踱外,平日于家侍母,重在养志。此间其师殁,他为之服期而常有走动,听闻白莲教义军并贼匪滋事,劝村民加固城墙,多加防守,村民听后,多不以为然,笑之。他又禀请县署,亦未以为然。此时,他打算背负母亲去渭北避难,未将成行之时,教军贼匪蜂拥猝至,路遇道生。道生大呼曰:“勿刺予,予入村见母,死而无憾”。教军贼匪未纳,将其杀害。李培本遇害最先。平乱后,村中幸存者议道生先见之明,悔未采纳其防守之策,更叹息道生率先殉命。后来茂陵张茹菴为道生作哀词,被载在《圣学真派》。
教军贼匪“血洗南集贤”惨案,有关资料记载尤为惨烈:
有勇往杀敌、力尽被害者;有子救父、弟救兄奋不顾身随同毙命者;有因堂上卧病、堂中掩柩坚守不屈从容就义者;有因族亲被裹被戕、驰入贼营追杀仇骂甘蹈锋刃者;有因家老被害、阖门之妇抱薪塞屋、妯娌相拥自焚视死如归者;有夫男被执、妻妾子女义不为夺延颈受割者;有客居于此、怀贞抱义矢志捐躯者……
在教军贼匪破城袭村时,有武生名叫张斗南,性坦白,质直好义,时逾六旬,避居楼上躲匪,有一村中少妇怆惶而来,乞求同藏避难,他为远避嫌疑,跃然跳楼,被教军贼匪刺死。事后少妇泣之为人诉曰:张伯因我而死,我当披麻哭坟以报之。当危乱生死之际,其村民仍能恪守礼节,平日品行修养之优良,概可见矣。
村民张奇德之妻邵氏,丈夫被虏杀害,贼匪闯入其家,她持菜刀藏于门后,连砍杀匪敌六七人之多,贼匪不敢近身,吼啸聚众闯入,邵氏自度不免于死,便自刎亡。贼平后,村人感其英烈,举行公葬。相互赞曰,村中尽如此妇,贼人安能蹂躏耶!
村民王衡被贼匪杀害,其妻徐氏在贼匪逼近时率儿媳高氏、唐氏,弟媳刘氏、侯氏、韩氏共坐一室,积薪自焚。村民田阳春之嫂乔氏孀居,闻叔与侄为教匪所害,率子媳马氏、杨氏、史氏并孙媳五人皆投井死。武生李芳之媳田氏、邵氏见白莲教匪之乱,皆自刎而死,子媳黄氏、孙女同日殉难。张凤兆之妻萧氏与弟媳杨氏、刘氏、子媳田氏、侄媳何氏、孙女文娃自尽。寿官张四维之妻齐氏见教匪入城,率弟媳吴氏、田氏、侄媳王氏、李氏,王氏子媳高氏、孙女伦姐、钮姐相聚一室,贼至不屈,同遇害。张林之妻田氏见夫及子与教匪战,亦率子媳田氏、赵氏持砖块击打大骂贼匪,俱被害。盖明盛之母杨氏痛恨其子被教匪所杀,追骂贼匪而死。李光祖之妻蔺氏见夫死于教匪之手,即勒杀二女自刎。蔺中和之妻田氏见教匪杀其夫遂自缢,弟妻田氏亦投井死。任敬妻张氏见夫与子被教匪所杀,遂以剪刀自刺其喉而死。
再如,现今村中传说的三烈女,即顾氏、盖氏和田氏,顾女年方十八,盖、田皆十七,三女家互为邻居,平时志趣相投友好相处,有侠气,曾誓同生死共患难。此次贼匪入城,三女一同逃往村外匿藏,贼匪见之,淫心乍起欲辱之。三女大骂不从,苦不得死。于是便急中生智诳贼曰,我等有衣物存前某处,待取回相从。贼人听后甚喜,急随前行,却不料三女其欲死之意,行至一井处,三人同扑井而亡。烈哉!智哉!后人不绝赞尔,村人将三女另埋于忠贞祠右,封为三冢。一百年后,生员王章作《三女行》以美之……
这是白莲教军混同贼匪在南集贤村为报复官军,滋生的一起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大血案。这是一部忠贞节烈鲜活的动人史,这是一曲集贤先民用血肉之躯谱写的惊天动地的道德壮歌——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道光年间,盩厔县衙典史徐成燕奉命查保甲及鳏寡孤独等。留心访查,听年老村耆口述,并觅有已故乡绅的乡评笔记,穷数年之力核实殉难男女,有姓名住址可考者计4799人。原其情皆本于全孝全节之情义,惨其遇亦尽衔无茔无祀之隐恨,一门或数人以至数十人或数家以至于数十家土著者既无亲族以追亡客,居者尤绝,乡邻之招葬,典史徐成燕查明之后即稟明知县吴曾贯。白莲教“血屠南集贤”二十四年后的清道光三年(1823),盩厔知县吴曾贯将“南集贤惨案”具文上报,甘陕总督鄂山和巡抚卢坤才得以将此事上奏朝廷。道光皇帝有感于南集贤村民奋勇自卫,保护家园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和英雄气概,宣付史馆立传,颁旨敕旌,盩厔知县吴曾贯奉旨在南集贤城北创建“忠贞节烈祠”,道光皇帝御笔“忠贞祠”匾额,钦定于每年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为悼殇祭日,并赐给御用仪仗一套,御棍24根,以壮会威。“皇会”故此而得名。
忠贞祠占地二亩,坐北朝南,三间两进,祠堂门楼悬挂道光皇帝御笔“忠贞祠”牌匾,门楼两侧建有耳房,与东西厢房和祭殿形成四合院,院内丝网漫天,雀鸟难入,松柏森立,庄严肃穆。祭祀大殿内供奉以李道生为首的4799位南集贤亡者灵位,祭殿正堂整面通用木神龛书殉难男女名姓,漆书详注,祭殿外两侧青石大碑照镌,并立祭文碑,以垂久远。忠贞祠东为安葬殉难者的陵园,园内古柏参天。祠西为三女冢。另划有膏火地数亩,用于祭祀支出。每逢皇会,均在忠贞祠举行庄重的官民祭祀仪典。生于光绪三年(1878)的南集贤村人龙浩老先生遗著文集《竞盛堂札记》书稿中录有南集贤忠贞祠楹联一副:
临难母苟,忆昔年,父死忠、子死孝、夫死义、妻死节,只流浩气还天地;
潜德必彰,看此日,春日禴、夏日禘、秋日尝、冬日蒸,同博芳名耀古今。
“悼殇祭会”因为皇家册封,故名“集贤皇会”。皇会主会场设在北门外“忠贞祠”门前,二十三日起会,二十八日落会。二十七日为公祭日,即正会。正会那天大戏不落台,常演剧目为:《祭灵》《黄河阵》《下河东》《杨门女将》《赵公明显魂》等,会期一律不准演喜剧。人称:“没有八仙过海的本事,不敢接集贤人的帖!”至今还流传“夹者枕头上皇会,半夜起来也有戏”的民谣。正会上午,全村男女老幼列队送香烛、纸扎、祭品赴祠堂,祭祀队伍前有八面大锣开道,24根御棍沿途打路,“肃静”“回避”牌分列左右,身着古装的仪仗队员,手执金瓜、钺斧、朝天灯、鬼头刀、六合枪、画戟、铜锤、仙人掌、龙凤扇等,还有鹿马羊鹤灯、八宝莲花灯、牌楼、花筒等御用仪仗依次排列,“集贤鼓乐”紧随其后,恭奏天籁之音。祭祀队伍从村中出发,出北门,绕会场三周,入场列队,气氛悲壮肃穆。盩厔县署官员先行公祭,于祠前宣读祭文,焚香化表,再由随同官员依次入祠进行祭拜。官方公祭礼毕,民祭启始,全村男妇老幼并肩接踵,有忠贞遗裔,或为至亲,或为邻里,携楮捧盒,相挈至祠焚奠,悲号之声,彻于四野。盩厔知县白维清在禀文中称:“其诚,足令士民勉其忠孝之情,励其节义之气”。正会之日村内人家不烧锅,过会时,所有场合不准用红纸写对联,统一为黄色,村内年轻妇女晚上不能出门,以示贞贤。
道光四年(1824),盩厔知县吴曾贯为便于县署官吏与全县民众春秋祭祀,又于盩厔县城外西南隅置地数亩,典史徐成燕自捐俸金协同募资建“流芳祠”三间三进,内祀殉难士女与南集贤忠贞祠同。道光五年(1825),盩厔知县白维清自捐俸银用于“流芳祠”春秋祭祀之用。稟请将殉难壮男妇姓名事迹造册祥明,立案归入盩厔本县,对怀贞抱义矢志捐躯者,经确查明白,不可泯没无传,应列刊志书,每年于春秋二仲致祭,庶后之守土者不废。
祭奠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南集贤村人、周至县教育局原副局长田育哉先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他在本村光华小学上学时,全体师生也会在二月二十七日祭祀日身着中山装,在大会团丁(大会维持秩序的人)安排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忠贞祠,肃穆站立,校长宣读祭文后,集体行告祭礼。
民国初年,曾对南集贤忠贞祠进行修缮。“文革”浩劫,忠贞祠未能幸免。每逢皇会,集贤村民都会在集贤粮站(原忠贞祠旧址)旁搭建“忠贞节烈祭祀悼念堂”,作为一年一度的祭祀先祖英烈的祭台,庄重举办集贤“皇会”暨民祭忠贞仪典。与“南集贤忠贞祠”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集贤“皇会”,已经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古会,2008年集贤“皇会”被列入周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集贤“皇会”已经演变发展为集祭祀“南集贤英烈”和文化娱乐、物资交流于一体的盛会。皇会期间,祭台香火旺盛,香客如云;东西南北几条主街,商贾云集,土产日杂,服装百货无所不有;饮食摊点,各类地方小吃比比皆是;各种杂耍、歌舞秦腔,把太平盛世下的民风民俗展现的淋漓尽致。
集贤“皇会”自1823年至今,时越196年,此间,民间口耳相传各持一词者有之,以讹传讹随意杜撰者有之,近二百年来,每逢祭祀,挽歌引起了人们的伤痛,颂扬唤起了人们信心,祭文、刻石,有关具体情节记之甚少,对于集贤嘉庆殉难案,历史已过去221年,透过带有感情色彩的传说表面,透过《盩厔县志》《三省边防策略》《嘉庆川湖陕靖寇记》《朱道村家谱序》《流芳集》等史籍记载的史事,尽管线条粗浅,浮光掠影,然其或多或少揭示了这段史料蕴含的一些真实性。赞曰:
云蒸霞蔚终南山,人杰地灵数集贤。
感天动地多忠贞,皇会绵延代代传。
此文原载于《盩山厔水》杂志
转载自家在盩山厔水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