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西安“速度”与“热度”并进:中欧班列长安号最新成绩单刷屏央媒,并引发海外主流媒体围观;“千年中国看西安”西安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上海、苏州火热举行,西安文旅的新热点、新场景和新地标展示出西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崭新的城市魅力……
“钢铁驼队”再传喜讯
(资料图片)
上周,“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开行超1000列”的重磅消息火速受到央媒强势围观,并在海外广泛传播。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梁璠 摄)
“今年以来,截至3月22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1028列,运输货物86.9万吨,同比增幅34%,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3月23日,人民网文章这样介绍。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等央媒同步予以报道。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摄)
该内容还通过新华社外文专线推送后,被世界新闻网、安塔拉通讯社、tunjuk.id、24hour.id、bolong.id、诺瓦新闻社等14家海外媒体采用。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摄)
随后,中新网又以《中欧班列(西安)质效提升拓宽中国车企“出海”通道》为题,介绍西安克服内陆环境影响,着力打造融线位、仓储、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铁路现代化物流基地,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畅通陕西企业“出海”途径。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摄)
3月20日,2023秦创原人才高峰论坛暨秦创原人才活动周开幕,秦创原总窗口全球“求贤榜”发布,光明网对此表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再次注入强劲人才活力。”
丝路软件城云汇谷园区。(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摄)
3月21日,新华社、央广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国际在线同步关注了“西北地区首条智轨线路——陕西西咸新区智轨示范线1号线(斗门站—昆明池站)正式开通运营”的消息。“线路的投运填补了陕西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智轨系统技术空白。”央广网报道中说。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忠虎 吕聪 摄)
文旅出圈热度拉满
3月22日、24日,“千年中国看西安”西安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分别在上海、苏州火热举行。来自西安的非遗、美食、景区和历史文化的沉浸式展示,让当地文旅界、新闻界代表及市民游客体验到千年古都的热情好客和独特魅力。中国日报网、中国旅游报及当地多家媒体报道了发布会现场盛况。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 摄)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 摄)
《半月谈》2023年第3期发表文章《西安:文化创新滋养城市生活》,从提供高品质文化供给、繁荣城市文化生态、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等3个角度,展示近年来西安文化创新生动实践,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117万次。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 摄)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 摄)
3月22日,同样以“创新”为关键词,央广网推出了《数字化赋能 西安曲江文旅融合秀出“动感科技范”》,展示西安曲江新区不断丰富文旅产品数字化体验,以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之举措。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西安老字号也是活力满满。央广网、中国日报网分别推送了“走进北院门读懂莲湖区”——老字号读懂西安系列活动启动和“西安饮食”正式落户沈阳老北市的消息,老字号焕发出新动力。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馆藏秦封泥。(西安报业全媒体见习记者 郝雯 摄)
此外,西咸新区推出十里沣河文旅带、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珍藏秦封泥将亮相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馆等消息,也在光明网、国际在线推送。
春景醉人央媒邀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连日来西安多则环保内容受到主流媒体关注。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摄)
3月24日,新华网、中国网报道了“让世界看见秦岭·传承秦岭文化”研讨会在西安举行的消息。多位专家教授现场研讨,为秦岭保护与发展、传承秦岭文化建言献策。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摄)
3月25日西安举行的2023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受到环球网、光明网、国际在线关注。
3月17日,国内首个热解气化污泥处置项目在西咸新区投运。《科技日报》报道称:“重大民生工程——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污泥处置项目正式运营,污泥处理规模600吨/日,主要服务西安市主城区及周边23座污水处理厂,打通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
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污泥处置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污泥处置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西安春景醉人,浪漫来袭的第七届雁塔国际樱花节、“春游西安・乐桃临潼”桃花观赏节、新纪元公园内的成片花海、春色掩映下的明城墙……央视网、新华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不约而同发出“邀约”,全国游客“云”赴西安春日盛会。
第七届雁塔国际樱花节浪漫来袭。(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摄)
第七届雁塔国际樱花节浪漫来袭。(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摄)
终南时评:
让城市流量实现可持续“变现”
近日,“千年中国看西安”西安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上海、苏州火热举行,浪漫来袭的第七届雁塔国际樱花节、“春游西安・乐桃临潼”桃花观赏节等引发主流媒体关注,西安文旅新场景在社交媒体持续刷屏。如此之高的关注度,折射出西安这座“自带流量”城市的发展热度,以及蕴含其中的可持续“变现”逻辑。
流量,能够代表城市吸引力,体现核心竞争力。2023年春节假期,西安市重点景区人气爆棚,持续高位运行;西安市监测的15家重点旅游景区累计接待227.79万人次,同比增长160%,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携程数据显示,春节前4天,西安市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653%……西安正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打造流量入口和枢纽,提升城市认知度与影响力,助推“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和旅游强相关的产业发展壮大,把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引进来,使城市流量迅速“变现”。
城市需要引流量带“红利”,更需要聚人气塑优势,助推高质量发展。就此而言,中欧班列(西安)质效提升拓宽中国车企“出海”通道,秦创原总窗口全球“求贤榜”发布,西咸新区智轨示范线1号线(斗门站—昆明池站)投运,正是将巨大流量转换为线下“真金白银”,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流动,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体现了城市“沉淀”与“创造”之间的平衡,是内外兼修做大城市流量、增强城市综合吸引力的应有之义。
大浪淘沙始见金。相信,保持清醒和理性,找到精准定位,用流量创造更高价值,推动文化积淀和经济发展的互相扶持,西安的城市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文: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薛雯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晋钰佳
编辑:冬天
审核:彭彭、文岳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