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西安市未央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正式公布。
《总规》立足西安北部开放门户“北跨”发展“桥头堡”、现代制造业为引领的产业高地和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示范区,坚持转型发展,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宜居环境,改善民生福祉、坚持强基固本,打造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首善区,擘画覆盖全区的国土空间新蓝图。
(相关资料图)
基本情况
未央区,西安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全省“五强区”,全国“百强区”。因境内遗存汉未央宫而得名,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面积:全区土地面积264.41平方公里
人口:全区常住人口为189.14万人, 城镇化率99.1%
生产总值: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9.43亿元
行政区划:全区12个街道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期年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近期目标年2025年。
规划范围:
未央行政辖区面积264.41平方公里 ,涉及未央自管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生态区、曲江大明宫遗址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本次规划范围不含沣东新城,规划面积214.65平方公里。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打造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首善区
文化未央丨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共建示范区
品质未央丨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创新未央丨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
长乐未央丨生态绿色幸福宜居示范区
人口规模:2020年,未央区(不含沣东)常住人口155.36万人,城镇化率100%。规划至2035年,规划总人口188万人。
二、规划目标
优美稳定的生态空间:按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一核、两带、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建设成为“国家黄河流域及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新示范”。
美丽宜居的城镇空间:形成“一主四副,三轴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建设成为西部独具特色的宜居之地。
特色鲜明的文化空间:加强文化空间,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格局,建设“大遗址”文化传播示范区。
集约高效的产业空间:构建多元产业空间布局,建设成为西北区域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特色产城融合区。
三、区域协同策略
融入区域发展:结合区域周边优势资源,释放西安“北跨”渭河后未央区作为大西安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协同发展,整合多维度的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生态协同保护:立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加大渭河治理和保护力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骨架,开展渭河、灞河、浐河河流的综合治理修复。
区域交通互联互通:配合西延高铁等高铁建设,配合做好地铁线路未央区域建设工作,加强与高铁新城、浐灞生态区等重点区域的快速路连接,积极融入“北跨”战略,推动渭河两岸道路互通,助力西安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
产业协同发展:探索推进与高陵区、临潼区、阎良区等西安跨渭河主要区域合作共赢,深化“功能互补”,探索“总部、生活+生产”两地协作发展模式,促进企业主导的跨区域产业链合作,实现共建、共促、共享、共荣。
四、构建全域总体格局
拥河护水,城址相依。形成“一核两廊一片筑底线,一心一轴六极谋发展”的国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核:泾渭灞三角洲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
两廊:渭河生态人文滨水景观廊道、灞河生态人文滨水景观廊道
一片:福银高速以西基本农田
一心:行政中心
一轴:古都文化发展轴
六极:创新产业极、枢纽经济极、产创服务极、商务服务极、历史文化极、科创服务极
五、筑牢生态安全保护格局
构建“一核、两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
一核:指泾渭灞三角洲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
两廊:指渭河生态保护廊道和灞河生态保护廊道;
多点:指未央湖、汉城湖、城市运动公园等各级各类公园绿地。
六、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围绕水环境与生态治理、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和林地质量改善等方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对渭河、灞河、浐河和皂河河流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围绕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进行提升和修复。开展河道清淤和疏浚工作,提高河道防洪、景观和游憩等综合功能,构建充满活力的生态绿廊。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国家级泾渭灞三角洲自然保护地退化区域进行监测和识别,以封育保护、滩地恢复为重点,严格控制湿地周边各类活动的管控,加强植被恢复,提升区域自然生境水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渭河南岸林带质量提升工程:对渭河南岸200米范围内生态防护林质量进行提升,实施人工造林和保护保育等措施,保证林地种植密度,采用混交和自然式组团栽植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局部林带连续性、郁闭度和生态系统质量。
七、构建“两轴、两园、两带”的文化空间格局
两轴:汉文化历史传承轴、唐文化历史传承轴;
两园:汉长安城国家文化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
两带:周秦汉唐都城遗址演变带、渭河生态文化带。
保护策略提升
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创新保护工作理念:完善文物保护与周边环境控制的法规和机制,严格执行保护要求,落实各类文物保护工作,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提炼文化资源价值,发挥文物社会价值:结合未央区丰富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梳理文化脉络,制定产业化经营策略,形成汉唐文化起源地的区域化品牌。
挖掘代表文化特色,推进文化遗产传承:深入挖掘未央的汉唐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传承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提升文化软性实力:顺应文旅大融合背景, 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各类文化资源的开放共享,形成文化多点连万家的传播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八、产业空间
规划形成“双核联动、板块协同、多点环带”的高质量产业空间。
都市中心核:围绕凤城八路、未央路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与服务功能,建设创新载体,打造大西安都市创新的标志区域。
枢纽中心核:围绕“西安北站”,打造门户形象,吸引企业科创总部集聚,打造环绕西安北站的科创总部集群。
板块协调:以行政中心为核心形成的政商板块;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中心形成的文化板块;以草滩工业园为中心形成的智造板块;以团结片区为中心形成的宜居板块。
多点环带:构建科创总部、产创服务芯、浐灞商务中心、生态之芯、科创之芯、智慧之芯、商业之芯、文化之芯、基建之芯等特色产业能级,塑造“环未央”区域特色产业带。
九、公服设施体系
规划融合“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多元功能,构建两级生活圈体系。未央行政辖区规划共划定38个十五分钟生活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从规划图来看,未央区将形成6大发展中心,包括:文化中心(未央大学城板块)、浐灞商务中心(浐灞三角洲板块)、政经中心(团结村片区)、政商服务(大明宫西-市图书馆片区)、行政中心(市府板块)、北客站交通核(西安北站板块)。
十、城镇风貌引导
未央区全域处于长安南北龙脉之上,历史文化遗存及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城镇风貌应联通生态本底,融汇古今文化,彰显古都城市格局传承,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打造“拥河环水、城址相依”的生命共同体。
十一、构建高效畅达绿色交通体系
1、强化对外交通枢纽的功能。
进一步完善西安北站集疏运系统,强化对外-对内客流、物流转换功能。加快枢纽周边区域综合开发,推动站城一体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交通综合体。
2、构建网络化、多层级、高标准的道路交通体系。
区域内规划形成”一环三放射“的高速路网结构和“三纵四横”的快速路网结构。按照“小街区、密路网” 的规划理念进一步加密次支路。
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系统
3、构建多层次的轨道交通服务体系。
引导人口、就业岗位向轨道站点周边集聚;推进轨道站点与周边建筑物的互联互通;强化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融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结合未央区的成熟路网,接下来未央区将重点以TOD模式发展为主,吸引并聚集产业、人口、投资、配套等多维度资源汇聚,以点带面,助力区域发展。其中,在未央区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5大TOD项目,或将在接下来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地过程中,加速推进。
大明宫西站TOD项目:依托周边商业楼宇资源,加强配套商业业态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与西北有色院联动发展,吸引总部企业和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努力打造集办公、交通、购物、娱乐、饮食、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
余家寨站TOD项目:依托四海中心,以文化资源转化为目标,以文化创意为抓手,发展创意经济,吸引创意设计、创意体验、文化科技创新和生活配套服务等企业集聚。
未央湖站与东风路站TOD项目:围绕未央湖,打造慢行休闲大走廊,营造亲生态、快通勤、慢节奏的城区生活氛围,建设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公园商业街,构建时尚商业与餐饮、休闲文化社交、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会议会展观光等消费场景。
学府路站TOD项目:依托大学城,发展“TOD+创业孵化”,打造集双创服务、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生活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培育区,促进科教资源转化。
团结村站TOD项目:推进智慧城区建设与城市更新同步规划,高标准配置商务写字楼、精品住宅、酒店、配套商业等,加快智慧城市超级体验基地建设,发展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培育新零售等新业态。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关注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读懂中国!
- END -
长安范儿
有态度的生活方式
最有范儿的生活服务型平台
与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