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关注】女子民兵治沙50载!她们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洒尽全身千滴汗,浇灌荒沙一片绿!”陕西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50年前大部分地区都被荒沙吞噬。经过一代代治沙女民兵的赓续奋斗,她们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5月的陕北,新绿初绽,草木茁发。30多名女民兵快速集合,清点人数、整理行装、领取工具、搬运树苗……有条不紊地排队上车,前往2.5公里外的植树点,这是她们植绿治沙的日常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女子治沙连列队前往植树点。图源:人民日报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是补浪河半个世纪前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生存环境,1974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代代女民兵在大漠深处传承和坚守,逐步改善了生态。
现在,曾经高低起伏的沙丘已被樟子松、侧柏覆盖,披上了片片新绿,间或有盛开的黄色柠条花点缀其间,如繁星点点装扮着这片土地。
植了快50年,如今为啥还要坚持种树呢?“在沙漠种树很难一劳永逸。”民兵治沙连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解释,风大、土壤、缺水等因素,都会让树苗难以成活。她们在实践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治沙的好办法,比如坚持用麦秸秆搭菱形网格障壁以防风固沙;在盐碱度较高的土地挖排碱沟,把盐分排出去再种树等,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据统计,治沙连建连至今,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筑饮水渠35公里,给14425亩荒沙披上了绿装。整个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达34.8%,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日复一日巡查,守护绿化成果
据介绍,每年的4、5月份都是陕北地区适宜栽种绿植的有利时机。这段时间里,大家都全身心投入植绿治沙的工作。查看树木长势、修剪枝条、巡查隐患、监测病害、清除垃圾和可燃物等,都是她们的日常任务。
“很多树已经有几十年树龄了,要经常养护,不然容易朽。”34岁的女民兵李云雁一手拿修枝剪,一手握枝条锯,动作娴熟,新生的侧枝手起剪落,粗枝条锯几个来回也很快掉落。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共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共35万株,守护绿化成果成为新一代女民兵的重要使命。
沿着治沙连前辈们走过的足迹,她们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沙漠绿洲。自从基地增加了观光旅游的功能,治沙连进一步加强了对林区的巡护与监测。林区面积大,每天分组巡查要走一两万步。
她们还需要经常对村民进行宣传引导,讲解禁牧政策以及防火知识。通过人工铲除、集中清运的方式减少了林下可燃物载量,有效消除了火灾隐患,保护了林草资源。现在林区还经常能看到野兔、野鸡等小动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
“沙暴一来,刚栽下的嫩树苗全被埋进沙里,那可是姑娘们几十天的劳动成果。我们顾不上掉泪,咬着牙、顶着风,继续补种!”67岁的老一代治沙兵席永翠回忆道,当时大家都憋着一口气,“立誓不治好这沙不出嫁!”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图源:西安日报
如今的女子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示范基地,近年来累计吸引约60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席永翠和战友们与风沙搏斗,让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黄沙长出绿树青草鲜花的故事,感动着新一代治沙女民兵和参观者。
“与四五十年前极度艰难的治沙环境相比,现在已经算不上苦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护好前辈们的治沙成果,把她们治沙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造林工作中,让治沙精神历久弥新。”高艺玲说。
伴着落日的余晖,治沙连新一代的女民兵在返程中唱起连歌:“狂风挡不住进军的脚步,毛乌素是我们拼搏的战场……”歌声越过高低起伏的沙丘,久久回响。这朵沙漠之花,在建设绿色家园的征途上,每天续写着新的感人故事,奏响新的时代乐章。
来源:透视社综合人民日报、光明网、西安日报报道
责编:刘淞菱
制作:李煦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