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大手笔建设,后脚就要依法拆除,总要多问个为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陕西旬阳市城关镇某村一民宿园景区停业的消息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建成投运仅一个月的花海民宿景区被认定为违建,随后被停业、拆除。6月10日,旬阳市自然资源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该项目因存在“未批先建、违法占地”等问题被依法拆除。6月12日,城关镇人民政府向记者表示,目前当地已成立工作组调查此事,同时督促所涉土地的生态恢复处置工作。
公开报道显示,这家名为花海民宿园的景区,在今年5月才投入运营。当地镇政府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一期项目,运营方每年向村集体分红30万元,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把撂荒地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同时又推进农旅高度融合,为旬阳市市民打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宝地。”此外,招标信息显示,该项目一期工程中标金额为377万余元。
↑涉事民宿景区一期工程中标(成交)结果公告。城关镇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如此刚刚开业,投入不菲又存在多方利好的项目,却如此“短命”,让人惋惜,也更令人难以理解。按照官方的说法,项目是因为存在“未批先建、违法占地”等问题被依法拆除。如果原因属实,拆除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前脚刚大手笔建设,后脚就要依法拆除,总要多问个为什么。毕竟,数百万的投资不应该随随便便打水漂,建与拆,更不该一天一个说法。
有几个疑问是需要公开解答的,比如,当地政府公开招标的项目存在“未批先建、违法占地”,是不是意味着当地政府带头违法?在手续不完善的情况下,到底是谁给项目违规开了绿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当地已成立工作组调查此事,是否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嫌疑?短时间内的建与拆,到底是谁拍的板?一建一拆消耗的成本,由谁来出?这些不该是一笔糊涂账,值得上级部门介入调查。
一个投资数百万的项目从“未批先建”到匆忙拆除,如果这样的“短命”项目和违规成本总是由公共财政买单,而不追究个人责任,难免会放大违规操作的侥幸心理。
有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涉事民宿园景区确系“违建”,“或是超了(耕地)红线,或者是当时手续没办全,如果是占用林地,要恢复林地,占用耕地肯定要恢复耕地,具体的(生态修复)实施工作都是镇政府在负责”。现实中,公共项目“未批先建”的情况有一定普遍性,不少都是默认“先上车后补票”,比如用地性质的调整,一些是在项目完成后才慢慢完成。但是,一旦碰到红线约束收紧,这些项目就立马会露出“违规”的原形。这个项目究竟是不是这种操作,还有待证实,但短时间内上演的建与拆,显然应该要有人负责。
当前土地红线约束不断强化,对于项目建设,地方政府更该树立更强的合规意识和程序意识。否则,既是带头突破红线,也很容易增加财政压力。更进一步,重大项目短期内“翻烧饼”,也是对地方营商环境的破坏,因为它直接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法治意识和政府信用意识。试问有这样的案例在先,谁敢轻易在当地投资?说到底,依法依规办事,才是最为稳妥的方式,而试图在法律和红线之外走捷径,总是难以避免“湿鞋”。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