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姚琼
尽管已经接近夏收尾声,但刘鹏依然很忙,半个小时功夫接了十几个电话,都是咨询夏收和秋播的事儿。
刘鹏是临渭区官道镇东姜村人,经营着一家农机合作社,为种粮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同时他自己还是东姜村最大的“种粮大户”,承包了400亩地种植小麦。
说起年收入,他腼腆笑笑,“现在考虑的不是这个,是咋带动村里人进行粮食规模化种植,散户种植效益肯定是比不上规模化。”像去年,他家400亩小麦,每亩产量900斤,收入达到了40多万,今年虽然受雨水天气影响,产量有所减少,但质量并未受到很大影响,一斤1.2元的价钱,他还在考虑卖不卖。
东姜村全村4000亩地,主导农产品就是粮食作物,但种粮的农户多为中老年人,1982年出生的刘鹏算是最年轻的种粮户,民办大学毕业的他,之前在上海码头拉集装箱,月入两万,生活上并不发愁。但常年住在货运车上,日子索然无味,2012年便和妻子商量,回家种地。“乡土是根,在这片土地上人才踏实,生活才真实。”刘鹏说:“工作除了挣钱之外,多多少少还得有点别的价值。”
当他决定流转400亩土地种植小麦时,家里反对声音不少,毕竟彼时,村里多为散户种植户,面积小、管理不规范,收益较少。但刘鹏坚持,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大面积连片作业、统一管理,不仅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标准,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自己购置农机的同时还将村里的大型农机有效整合,面向全国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这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还在跨区农业服务中,拓展了农户的认知,成片规模化种植在全国的广泛推广,也影响着东姜村人的种植理念。
如今60岁的姜海军,近年来眼看着大型的机械设备开进了田,农户们直起了腰,坐在驾驶室就完成能收割播种工作。前年也承包了70亩地进行尝试,由刘鹏的农机合作社提供服务,统一选种、播种、管理、收割,去年粮食大丰收,收入了17万元。种了一辈子地,头一次有这么多收益。老姜高兴地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规模小,机器开不进去,纯靠人在地里耗,尤其是到了麦收时节天气燥热,收几天麦子下来人都得脱一层皮,现在农机开进去,一天就收割完成了。”在刘鹏的带动下,村里像老姜这样开始尝试规划化种植的农户已经有十几户了。
令刘鹏觉得种地这件事情变得轻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农业贷款的办理速度也不断提升,包地、买种子、买设备是种地最重要的几项开销,过去最少来回跑3趟,贷款办下来接近1个月。如今,手机上就能办理极速贷业务,只需要5步,不到10分钟,贷款就进了他的账户。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刘鹏的农机合作社业务也越来越多,以往服务的都是大户,今年他还创新了订单化收割模式,村民与村里签订合同,村里再统一与合作社签订,这样既能便于农机操作,也能精准服务于散户,今年夏收抢收时,他们合作社出动农机75台,为临渭区8个乡镇收割了近4万亩小麦,服务散户几千余户。
现今,刘鹏对自己的生活挺满意,他说喜欢村里的生活,只想把地种好,把合作社经营好。他关心的是,东姜村的粮食规模化种植这条路如何越走越好?反正不管怎样,他自己要先行先试,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还要在选种、播种、管理、收割上再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让大家看到真正的收益和成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