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梁宇飞 (河西学院)
8月9日,陕西西安。男子发视频称,在地铁二号线上,一位外地游客自称是教师,强行让乘客给她儿女让座无果后,对整排乘客进行语言攻击。视频拍摄者梁先生称,当时周围其他乘客劝说也没用,后来有乘客下地铁,她女儿坐下后,还在不停地辱骂,并全程以教师身份自居,严重影响了车厢的环境。(8月10日 中工网)
事件发酵之后,部分网民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教师,并因此质疑整个教师群体。称由于处于一个社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氛围中,教师群体产生了自我权威与自己“绝对正确”的认识。虽然视频中女子的说教令人不适,部分网友的出发点也是为当事人打抱不平。但因为个人的不当行为对整个群体轻下定论是不妥当的,我认为教师群体不该为个人行为“买单”,网民也不应一概而论,从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对于热点事件与热门话题的讨论评判首先应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出发,应摒弃网络中存在的偏激化极端化思维。舆论场的本质是对社会现实和人心活动的反映,在事件初期,大众的心理评判往往是简单因果关系上的只推一步,且在相当程度上会受到情绪的支配。由于获取信息局限,人们只看到了一个破坏公共秩序的教师形象,却无法对群体有一个科学认识。
其次,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会通过各种因素进行彼此界定,最后形成具有相同观点和相似特征的群体。大多时候,社会舆论中的观点都较为偏激并且不可避免地带有部分感情宣泄的色彩,一方面这样便于个人观点受到大众关注,另一方面也会在网络群体内部加强它的倾向性。这种对于教师群体的批判会在“偏激共振”的影响下,在“群体极化”的氛围中走向失控地步。最后沦为失去舆论指导意义的情绪产物。个人要从群体中抽离出来,尝试不带“情绪”,冷静思考,才能真正坚持一种自我语境而非被舆论裹挟随波逐流。
就对教师群体的舆论反映而言,我想也并非就要评论一句“高尚的是人,而非职业”。由于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以及教师需“为人师表”的身份定位。社会在对教师群体表现尊重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群体更高的道德遵循和责任约束。女子强迫他人让座,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有违师德,进行批评是应该的。但受到更多批判恰恰说明了人们在潜意识中对教师这一职业具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公众心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尺子”与教师本身的“标杆化”趋向并非坏事,它能够激发从业者内在的责任意识。我们不能因为一小撮这样的人,就否认大多数认真负责、老实本分、兢兢业业的教师。
总而言之,对于社会化事件的讨论因“就事论事”,关于地铁中的让座争执,我认为焦点更应该聚焦到公共场合的个人不当行为。次之,也可以关注令人窒息的母爱。不应让“教师”头衔带偏了舆论风向,让蝴蝶扇动翅膀之后的“飓风”殃及并非身处其中的无辜者。正如那些“咎必归群体,言必称体制”的片面性观点,在情绪左右下简化判断流程,强行归因的方法并不可取,也难以构筑一个良性的舆论生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