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这也是西安欧亚学院继顺利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质量认证(UNWTOTedQual),成为中国开办ACCA民办高校中唯一的“ACCA黄金级教育机构”和“ACCA全球双机考点”后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的又一重要事件,对高校国际化道路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培养更多高质量国际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瞻性作用,西安欧亚学院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已初步形成“在地国际化”发展模式。
“在地国际化”是由1999年,时任马尔默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的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B.Nilsson)提出的概念,并指出:“在地国际化”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即让所有学生(不仅是跨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得到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历练。对此,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有着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西安欧亚学院孙建荣副校长(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海外、工作在国外高校的人,副校长孙建荣在加入西安欧亚学院后,就对欧亚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所深深触动。欧亚的‘人车分流’是以外环行车、内环行人的方式进行,行走的道路上车辆不能经过,这种将人放在中心的意识,是国际教育的共识。欧美国家讲求节能、环保,欧亚除了使用绿色、经济的建材外,很多空间的利用率都非常的高。例如虹桥学生中心,老师、学生们可以在里面用餐、学习、放松、娱乐等等,一室多用,降低资源浪费。在教学上,《思考与创新》这门欧亚DNA特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审辨能力与创新精神,而这些能力对塑造跨文化人才至关重要。
“翻转课堂”也已被欧亚的老师们运用得十分熟练,这种调换师生主体的授课方式,在国外很常见,以此更好地尊重并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国外大学里,很多学生通常坐在草坪或者在校园的咖啡厅里讨论学业、事务,而在欧亚,教学楼里大量的公共空间、南北学生客厅、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同样为学生们创造了自由、敞阔的学术氛围;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在地国际化”在高校领域的推行时,孙建荣副校长对大众印象做出回应,并谈到:“很多人认为一个学校的外教越多、留学生越多,就说明这个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越高,但其实不是的。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引进国外人才,而忽视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语言能力等诸多要素,最后带给学生的只能是割裂的教学体验。在地国际化在高校的实施,不是一座地处边缘的‘孤岛’,而应是由全体教职工、全校所有部门、校内各种要素共同连接起来的‘大陆’。只有学校围绕国际化形成完整有机体,才能尽可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不离开本国、本地,就可接受国际教育,而这正是‘在地国际化’的宗旨与目标。”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著名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曾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一种“process(过程)”,这项工作既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需要学校通过调动各模块、各要素进行细水长流的纵深发展。而西安欧亚学院通过对教育教学体系、管理支持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与改革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拉开在地国际化大学的建设版图。
关键词: 西安欧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