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陕西碑林区何家村的村民,受邀参观陕西省博物馆。村民们很是开心,在每个文物前都要驻足几分钟。谁料,走到“赤金箔”时,一个村民突然指着牌子说道:“这重量根本就不对啊!”
大伙围过来一看,还真是!
【资料图】
原来,这标签上,标注的重量是8.17斤。但“赤金箔”刚挖出来的时候,明明足足有11斤!
怎么会一下子就蒸发了3斤黄金呢?村民疑惑不解,质问工作人员!
在得知真相之前,也许你会好奇,为何这些村民敢这样质疑博物馆里的文物重量呢?
事情,还得从1970年10月说起。
当时,陕西西安碑林区何家村的一位村民,正在盖房挖地基。
结果,几个锄头下去,竟挖出了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
村民疑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赶忙喊来其他村民,把瓶子给抬出来。
结果,他们发现,竟然是一个约半米高的陶瓮,旁边还有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陶瓮,还有一个银罐罐。
村民打开陶罐一看,里头各种奇珍异宝:
玛瑙、湖泊、水晶、玉带……
数量众多,琳琅满目。
村民惊讶的同时,很快又打开了银罐罐。
只见,罐子里有半坛水,水中竟然有有一张极薄的金箔,金箔上站立着12只赤金走龙。
村民小心翼翼地将金龙取出来之后,又在罐内,发现了4大块金子。
村民十分惊讶,这地底竟然有这样的好东西!
别的他们也许不知道是个啥,但是这金子,他们可认识!
这4个块头加起来,也得十多斤,值个几栋豪宅!
不过,何家村向来民风淳朴。
村民们意识到这些东西可能是文物之后,马上联系了文物部门。
结果,专家断定那银罐是国宝级文物,鎏金鸳鸯纹提梁银罐,十分罕见,价值很高。
后来,专家在罐子里,找到了1000多件文物:
金银器265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
水晶器1件,白玉九环蹀躞带1副,玉带胯9副,玉镯2副,金饰品13件……
最引注目的,还是那4块金子。
经鉴定,是十分罕见的“赤金箔”!价值连城!
后来,专家又继续深挖,又挖到了大量文物!
那么,何家村地下,为何会有这么多宝贝呢?
专家经过探索发现,何家村在唐朝是兴化坊。
藏宝这个地儿,极有可能是唐代尚书租庸使刘震的宅邸。
专家推断,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时,刘震想逃出城去,结果被城门守卫阻止,只好返回家中,把这些珍宝埋藏在地下。
后来,刘震在叛军朱泚的伪朝当官。
唐军收复京城之后,刘震夫妇被问斩,这批宝藏从此无人得知。
直至被村民无意中挖掘,才重见天日。
难得是,这些宝贝保存状态,都极为良好。
而村民们由于对金子最为熟悉,故而十分关心“赤金箔”。
等专家把“赤金箔”从水里拿出来沥干之后,村民关切地问专家:
“这4块金子,到底有多重?”
专家说用天平称了称,回复道:
“11斤。”
村民大呼:
“都可以换好几套豪宅了都!”
专家笑了笑,说道:
“不过作为文物,更有价值。”
随后,专家把它们带到陕西博物馆收藏。
而这次“何家村遗宝”发掘,成为了我国首次出土唐代金银器宝藏最集中、种类最丰富的考古活动,意义重大。
陕西省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在馆长的亲自带领下,来到该农民家中对其进行了感谢。
何家村村民,都感到脸上有光。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博物馆又邀请大功臣村民到馆里参观。
没想到,村民却惊讶地发现:
“赤金箔”标注的重量是8.17斤,但是挖出来时明明是11斤,这3斤跑到哪里去了呢?
村民让博物馆给个解释。
在1970年,3斤金子,相当于8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不是小事,博物馆立马组织人彻夜排查。
很快,他们就发现,每次接触“赤金箔”的工作人员,都在2人以上,不可能存在窃取行为。
如果不是人为原因,难不成和“赤金箔”本身有关。
很快,就有工作人员提供了线索:
金箔在展览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渗水现象,说明金箔本身有水分!
工作人员提出质疑:
是否第一次称,金箔的水没蒸发完。
虽说有可能,不过一下子蒸发了3斤,也太牵强。
为了查出真相,西北大学请来物理系化学系几位专家进行浸水的实验。
结果,经过3个昼夜,金箔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
当专家把金箔取出来之后,由实验人员,双手握住金箔甩干,晾干。
结果表明,在不滴水的情况下,发现不多不少,刚好11斤。
真相就此大白,专家赶紧把这事告诉村民。
结果,村民没听懂,专家取出“赤金箔”,在村民面前,重新做了一次浸水实验。
村民发现,这些“赤金箔”浸泡一段时间后,就回到了原来的重量,也终于服气了。
不得不说,村民无私献宝,专家也负责地行动,解答村民的质疑。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之后献宝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关键词: 陕西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