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桥
(资料图)
桥梁专家茅以升欣赏桥,是因它的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画家吴冠中之爱桥,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专家的真知灼见,也没有艺术家的灵性。我之爱桥,只因它承载着父辈们的血汗、父辈们的执着,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通往家乡的洛河上有一座过水桥,它既没有长虹卧波的气势,也没有初月出云般的清新淡雅,更像是一条灰溜溜的扁担,但它一头连接着城市一头连接着乡村。每走上这座桥,记忆的涟漪总能像这桥下的河水一样一圈一圈地漾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我们这个小村庄,经济发展的浪潮冲击着人们想要致富的头脑,村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劳动的号角从黎明响到傍晚,从这头响到那头,瓜果蔬菜也在那号角中奉献出肥硕的果实,于是村民们把多余的蔬菜瓜果纷纷拿到一河之隔县城去卖。但是河上没有桥,要过河只能挽起裤子,或者踩着石头过河,虽然河水冰冷,但人们的口袋渐渐鼓起来,生活日益改善,虽苦犹乐,赶上发洪水的时候,村民无法过河,看着辛苦劳作的果蔬烂在家里,人们就只能望河兴叹,束手无策……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小小的洛河又怎能阻挡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呢?父亲提议在河上修一座桥,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大伙的响应,村里的桥梁事业就像一艘涨满风帆的船轰轰烈烈地启动了。人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和决心做起了实地考察,设计了桥梁图纸。修桥的话题在村里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兴奋的话题。
等到秋收完工,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泡进河里开始施工。妇女们在我家的院子里为工人们做饭负责后勤工作,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做饭,……看着人多杂乱,实际上大家各管一行,忙而不乱,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甜美的笑容,大家说着、笑着、做着。像我们这样半大的孩子们则兴奋地跑着跳着穿梭在河畔与庭院之间,为大人们传话或者激动的报告大桥修建的最新情况。河面上的男人们,有的运石头,有的挖桥基,有的看图纸……笑声欢呼声在河面上激起一层层浪花,一个月后,我们村的第一座桥在人们沸腾的激情中竣工了,河面上几个厚实的桥墩,上面矗立着几个十米高结实的钢架,像一个钢铁巨人举着桥面,桥面用三根钢丝链接着桥的两头,上面整齐的固定着木板,形成桥面,两旁各拉几根钢丝做护栏。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花朵一样的笑容,为新桥庆祝。从此村民们,不必卷起裤子踏着冰冷的河水进城卖菜,也不必担心发洪水而不能进城,很多城里人也会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来桥上散步,站在桥上赏赏山,看看水,讨论讨论庄稼的长势。
生活的进程总是坎坷曲折的,桥使用两年多,一场洪水像一头猛兽,疯狂的撕咬着它,终于“嘣”的一声,桥断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村民们带来了无数的叹息。人们又开始了往昔的生活,又开始挽起裤腿踏着石头过起了河。
桥被冲断是因为太矮了,村民们决定重修一座更高一点的桥。于是他们收集起旧桥残留的钢丝、木板以及一些还能用的东西,等到秋天的时候,他们又组织起来,在原来的位置上继续打桩修桥,那时已是深秋,雾水很大,几十个年轻的壮汉浮在雾里,他们头发上像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头发上都艰难地挑着一颗或者无数颗水珠,随着打桩的号子震落在河水里,终于又一座全新的大桥竣工了,比原来的足足高出了3米,这下肯定没问题了,人们没有像之前那样兴奋,也没搞庆功仪式,只是默默地开始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那是1998年,那场洪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续几天滂沱大雨过后,父亲接到通知,有一场特大的洪水将要来临。他和村民们连夜卸掉了桥上的木板,以减轻桥身的重量,但洪水如万马齐喑,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下子挤满了河槽,水位一涨再涨,眼看与桥面齐高了,河水涌出了河槽,像无数条蛇溢进了我家院子,进了门,瞬间家里地上的瓶瓶罐罐飘了一地。母亲带着弟弟妹妹们上了山,父亲则带我去了桥对面的山上,他只是一根接着一根不断地抽烟,两眼注视着这桥,几根钢丝被洪水冲到下游,像拉满的弓背,满槽的黄浪并没有因为桥的虚弱,而减少它的愤怒,这时从上游漂下来一个油罐,无疑它很可能给那已经不堪一击的桥致命的一击,挤在两岸的人们对着油罐指指点点,讨论着,紧张着,叹息着,我们注视着这油罐,盯着它一点一点接近那桥,却无计可施,终于桥轰然倒塌。桥上的钢丝重重地甩到两岸的山上,然后顺着那一川的黄浪无力地随波逐流。父亲叹了一口气,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带着我离开了。
以后的几天里,父亲除了抽烟还是抽烟,再后来父亲消失了一个月,一个下雪天,父亲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召集村民在我家商量着什么。第二年开春,泥土刚刚消融,重修一座过水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般,在我们这个小村庄传了开来。村民站在齐腰的河水里,在城里请来的工程师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修了起来。赶在春耕前,就修好了现在的这座石拱桥,他没有之前的钢丝桥那样高大威武,只高出水面一米多的样子,周身用石头砌成,桥下有十多个拱形的桥洞支撑桥身,人们称之为过水桥,平时,水小,从桥洞中流走,发洪水时,就匍匐在水下,虽然其貌不扬,但坚实耐用,至今,20年了,它依然默默发挥着最初的作用,像我的父辈坚韧而执着。
如今在过水桥的上游,又建起一架大桥,高出水面十几米,桥面宽阔平坦,有人行道,有车走的,中间还有绿化带,远远看上去如巨龙卧波,走在桥上,微风拂面,向上游一排排整齐的大棚菜,大棚葡萄……往下游看一排排整齐的新农村楼房如群蚁排衙,那红砖绿瓦在蓝天下格外醒目。
作者简介:
强娟娟:教育工作者,喜欢在文学作品中感悟人间悲欢离合,欣赏大千世界的色彩斑斓,喜欢通过文学作品描写云卷云舒美景,抒发三餐四季的感悟。
总顾问:马洁
文学顾问:魏新怀刘虎林刘玉东
主编:高延平
副主编:张湛武吴生斌
执行主编:李绥宁
解说编辑:杨延萍陈军
播 读:杨延萍
图文编辑:杨静宁
监制|高延平
责任编辑|陈军杨延萍张波
编辑|刘强崔春娥 杨静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