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顺着提前描好的线条,百转千回,不一会儿,一张活灵活现的红军图便诞生了,这样的场景对于67岁的张浩涛来说,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张浩涛本是耀州区柳公权中学的一名退休老师,从事剪纸40余年,花鸟虫鱼、瓜果飞禽、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在他的手中栩栩如生。为了讲好“铜川故事”,他以药王孙思邈、照金岁月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祝福祖国》《荷塘月色》《药王孙思邈》《红色照金》等一系列剪纸作品,在铜川小有名气。
年少时,张浩涛就很喜欢剪纸,过年时,他跟着外婆和母亲剪窗花,久而久之,技艺娴熟,亲朋好友家过年要贴的“福”字、结婚时贴的“囍”字大多出自他手。从事教育工作后,他为学校的宣传栏剪报头,用剪纸装饰学习园地,利用兴趣小组为学生传授剪纸技艺。
后来,因为教学工作繁忙也马虎不得,渐渐地,他收起剪刀专心致力于教学事业,直到退休后,他才重拾自己的爱好,整天琢磨如何剪出更漂亮、更有深度的作品。“剪纸除了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最重要的就是要细心、耐心、多练习。”说起剪纸的技巧,张浩涛打开了话匣子,剪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剪线条,总共有五种方法,剪直线、剪锯齿、剪曲线、波浪形和抠剪。“只要掌握了方法,有耐心,学得就快,我的学员都是零基础孩子,如今剪一些花鸟虫鱼和人物风景早都不在话下。”张浩涛说。
(资料图)
对于孩子学习剪纸,张浩涛认为那是锦上添花的事,剪纸能锻炼人的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他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学员中,有名学生自从学习了剪纸,数学成绩逐渐提升,老师和家长惊讶之余,孩子自己才说,应该是剪纸打开了他的思维,让他更有想象力,专注力也提高了,数学成绩才能稳步提升。
剪纸文化的传承除了代代相传的窗花、“喜”字,更多的是创新。那么如何创新呢?张浩涛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剪纸去讲述耀州文化、铜川文化呢?”思虑之后,张浩涛将孙思邈故事、照金岁月故事、美食苍耳剪了出来,活灵活现,引人共鸣。“你看这个《药王孙思邈》系列剪纸,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有的人物是立眉、浓眉,表现的是刚毅的性格,有的人物眼睛微微眯着,意味着他在深思熟虑……”对着桌上摆着的作品,张浩涛一一讲起每幅剪纸所代表的故事,其中《药王孙思邈》系列是他最得意的创新作品之一,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琢磨人物性格、配色勾勒,孙思邈的31幅剪纸长卷在张浩涛手中孕育剪成。
但让张浩涛最有成就感的则是他的一群学生,“我带的学生最小的才5岁,但也剪得有模有样。几年来,我教过的学生已经有一千余人了。”说起免费担任耀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剪纸辅导老师,手把手地传承非遗文化,张浩涛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为了探索传承,我还打算走进乡村,与村里的红白喜事相结合,让剪纸不光具有艺术性,也可以让它具有实用性,只有将传统艺术和现代元素结合,做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是张浩涛心中所愿,他明白,从上一代人身上扛过大旗,就意味着肩负培养下一代人、对外推广的职责与使命。“非遗是祖辈留下来的文化资源,我们既要静态保护,更要活态传承、不断创新,赋予时代内涵,才能让它真正又‘活’又‘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采访最后,张浩涛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王 兴
排版| 石 琼
主编|李宏国
来源| 铜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