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火起来的文旅节呼唤更多巧思
陕西地域广阔,关中、陕北、陕南各县(市)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产业基础等方面各有所长,因地制宜选择最擅长的“赛道”,方能实现加速奔跑。为此,我省制定《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组织全省76个县(市)逐一召开“一县一策”对接推进会议,为各县(市)确立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精准画像”。
“赛道”找准后如何精耕细作,将特色产业打造成为“立得住、叫得响”的金招牌?近年来,我省各县(市)在发力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挖掘当地在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民俗风情方面的“闪光点”,探索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旅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彬州市聚焦梨产业,推出梨花旅游文化节,借“赏花经济”掀起消费热潮,助力彬州梨深加工产品及当地其他农特产品销售;佳县借举办枣花旅游节,将红枣产品、红色旅游与陕北风情有机串联,让小红枣扛起一方经济发展的“大旗”;平利县着眼富硒茶产业推出“茶之旅”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游客们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有力带动了当地特色民宿和传统手工艺发展。
这就启示我们,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应当避免“就产业论产业”,多在元素融合、产业相加上下功夫。要将观光采摘、民宿度假、研学康养、文化体验等更多业态纳入产业链之上,在聚产业、聚要素、聚人气中持续放大“特色产业+”的综合效应,推动更多地方的特色产业从卖产品、卖品牌到卖体验、卖服务,提升特色产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热度并不等于持久度。各种品牌文旅节办起来后,怎样长久火下去?当前,人们对旅游有了更多元化、更高品质的需求,招牌之下要更有内在,才能让游客感兴趣、愿意来、能消费。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快旅游景点停车场、卫生间、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环境、住宿、网络等配套服务,提升县域旅游承载力和服务品质。另一方面,各地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更多“记忆点”,通过设计不同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有创意能互动的旅游产品、特色IP,在个性设计等方面为特色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如此,才能让“流量”变“留量”、“风景”变“钱景”。(席晨)
来源:陕西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