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涌畔,凤翔湾片区,曾经一片滩涂荒草地,如今一河两岸、绿径穿花、设施齐备,每逢周末,就会吸引市民游客前来露营休闲。
这里是禅城区南庄镇的东部门户,是南庄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禅城“五片区三带五平台”重要载体平台之一。历时1年建设,不久前,凤翔湾片区河岸提升改造全面完工并开放投入使用,从原来单一的旧堤围蝶变成兼具防汛抗洪和城市景观功能的滨水公共空间,成为南庄城市化的又一新地标。
凤翔湾体育公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旧堤变碧道焕发新活力
凤翔湾片区最早修堤时间始于明代,据清代同治年间修订的《南海县志》记载,凤翔湾片区在清代下设有溶洲乡围仔基、薛屋滘围、柏塱围、槎头围、溶洲堡南围的堤围基段。清代光绪年间,乡绅合议为抵御洪水和加强排涝,在溶洲乡堤围上新设南石闸和北石闸,向西连通罗格围。
20世纪50年代末期,南庄因农业经济和堤围自身发展需要,进入联围阶段,溶洲堡南围向南迁移,与南海学宫太平沙(旧为河心岛,今在东村陶瓷辅料市场至吉利河一带)一起合并入罗格围。
联围60年来,一代又一代水利抗洪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成功抵御了1994年、1998年大洪水的考验,保障着南庄的安定与发展。
而凤翔湾片区内的上元、东村和溶洲等村,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先饮头啖汤的眼光和魄力,率先引入陶瓷产业,为南庄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建陶第一镇”奠定基础。
时过境迁,在完成不断筑高加固的同时,堤围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断完善和多样化,从单一防汛抗洪转变成兼具防汛抗洪和景观绿化的功能。
近年来,南庄谋划打造“三区两翼”的新城市空间格局,其中凤翔湾都市产业区正是“两翼”中的重要一极,定位打造产业创新智核和田园水乡生态绿核。
凤翔湾河岸碧道建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南庄投入1.07亿元,推进凤翔湾河岸碧道项目建设,分别是溶洲堤段河岸整治项目和南庄镇东平河水轴线滨水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两个项目从广佛高速溶洲井深村段始,向东南绕溶洲东村上元到吉利涌禅西大桥段止,涉及改造的河堤碧道总长度为5公里。
凤翔湾片区碧道项目与张槎智慧新城、石湾南风古灶、上华田园区隔河相望,以“溶洲碧道”“鱼鹭洲尾”为亮点,进行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着重打造青少年时尚运动、市民健身休闲、滨江观景廊道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河岸公园,利用旧码头渡口等广阔空间建造滨水步道、阳光草坪、观露平台、童趣天地、浪漫花海等新型城市人文景观元素。
参照城市型绿道和万里碧道标准,根据河岸现状条件,凤翔湾片区碧道项目还设置多种斜坡式护岸堤型,临水侧设置2米宽的休闲栈道区的亲水平台,平台以上岸坡采用植物措施,加之以紫花鸢尾、落羽杉、芦苇等点缀,岸芷汀兰,白鹭栖息,水浸落絮,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凤翔湾碧道项目打造青少年时尚运动、市民健身休闲、滨江观景廊道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河岸公园。
留住乡愁打造网红打卡点
凤翔湾碧道项目建设既按照城市建设现代化的新标准,也创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让当地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
项目串联起碧道沿岸的美丽乡村、柏塱古渡口、南庄建陶文化、上元舞火龙非遗文化、柴基炮楼、水利驿站等元素,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挖掘区域历史文化、水文化和生态科普文化,把凤翔湾片区沿线乡村的人文历史及现代社会风貌搬入碧道廊道,展示凤翔湾河岸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
河岸水文化的构造,为人与人间交流,人与水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强化本地村民对本地的认同感,重组新南庄人对乡村的归属感,凤翔湾河岸碧道的建设带来不仅有视觉意义,更重要的有精神意义。
生态兴则经济兴。随着碧道建设提升凤翔湾片区的宜居环境,明德中英文学校、凤翔湾公立学校等商住、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集聚,充分体现了水生态效益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远处,在建的凤翔大桥有望年底完工通车,更成为禅城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大大缓解石南大桥的交通压力,加快南庄凤翔湾片区与石湾东平云谷片区建设开发,带动禅城东西部协调发展、比翼齐飞。
河岸碧道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如今,上元洲尾围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佛山市民周末露营、游玩的网红打卡胜地;位于吉利涌上元段的凤翔湾滨水体育公园,白天市民在此开展亲子活动、体育健身,晚上在夜光倒映下休闲散步,令人流连忘返。
凤翔湾滨水体育公园晚上在夜光倒映下休闲散步,令人流连忘返。
【南方日报记者】罗湛贤
【通讯员】王远航
【作者】 罗湛贤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